产品中心

三联虹普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时间: 2024-06-17 13:11:11 |   作者: 产品中心


  公司是国际先进的聚合物成套生产的基本工艺技术提供商,拥有完善的自主基础、共性技术体系及工程化成果转化实力,为客户的高端应用需求提供定制化系统集成服务。公司聚焦前瞻性高分子材料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于化纤、工程塑料、膜等领域),长期致力于以工程化为目标的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持续将国内外的合成材料、新材料实验室技术或中试技术,系统转化为具备市场化竞争力的成套工艺解决方案,积极发挥科学技术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参与并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公司在聚酰胺6/66(PA6、PA66)、功能性聚酯(vPET)、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合成材料行业,以及在再生聚酯(rPET)、再生聚酰胺(rPA)、生物基化学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Lyocell)等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流程工艺及装备技术并积累了大量工程实例,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上述行业头部生产公司可以提供从方案咨询、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施工管理、集成应用到运营管理于一体,涵盖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一站式“交钥匙”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公司先于行业整合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将工业互联网“端-边-云”协同计算模式有机融入核心装备及产线控制管理系统,形成基于工业互联网的 “化纤工业智能体解决方案V1.0”,加快客户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公司获得包括国内外发明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共计258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产业创新奖在内的多项奖项,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发起单位,国家合成纤维新材料技术服务基地。

  聚酰胺材料(PA,尼龙,其纤维应用俗称锦纶)拥有非常良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耐化学性、耐磨性和自润滑性,且易加工等优点,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建筑、电子电气、信息、动力工具、纺织等领域,在“十二五”期间就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基础原材料”。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对中国技术发展和产业体系做出了纲领性指导,鼓励各政府部门将科学技术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鼓励各行各业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进行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促进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其中,国家发改委于2019年10月发布的《产业体系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将“聚酰胺纤维、长碳链尼龙、耐高温尼龙等新型聚酰胺开发与生产”、“万吨级己二腈生产装置”列为鼓励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于2021年5月发布的《化工新材料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中,也将“特种尼龙”列入“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领域”。

  目前,我国聚酰胺6材料的主要应用产品是民用长丝(PA6、锦纶6),其产量占比超过了70%,而民用丝的下游主要是服装行业的织造和印染,与其他合成纤维相比,锦纶6具备耐磨性好、轻质柔软、染色性好、吸湿性好、回弹性优良等优势。自2017年伊始,锦纶6行业成长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受益于上游原料己内酰胺(CPL)国产化关键技术突破,己内酰胺产能快速扩张,推动行业结构升级。从原料供给端看,民营炼化项目陆续投产将为锦纶6行业带来大量原料苯,预计将新增产能200-300万吨。此外,煤化工与PA6行业也找到了产业结合点。充分的利用煤焦化工自身产出的苯、氢气、合成氨等副产品,制造高性能PA6,资源优势突出,同时循环经济社会效益突出。公司与平煤神马集团以及山西潞宝集团的先后合作成功打通了煤制化纤原料工艺路线,树立了煤化工发展PA6产业链一体化的样板。因此,上游原料放量辅之以聚酰胺头部企业纷纷开启的CPL-PA6一体化、园区化发展模式,将彻底打破束缚行业发展多年的原料价格瓶颈,激发PA6行业新一轮技术进步,推动PA6产业结构性调整,集中度提升。综合看来,依靠原料自给、一体化配套、规模效应和工艺革新,新近投产装置的己内酰胺成本一下子就下降,即使与现有配套环己酮的装置相比,降幅也高达2000-2300元/吨,低成本赋能龙头扩张优势。未来,伴随规模化技术迭代,己内酰胺边际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还将持续下降,相应价格降低也将传导至下游的锦纶6,极大的增强锦纶6产品在终端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消费需求端看,纺织服装领域近年来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就是消费升级,具体到锦纶6消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随着中产阶层人群扩大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明显地增强,具备了为高端面料支付溢价的购买力,消费者用于衣着的支出也逐年增加。其次,追求潮流与个性的80、90后正逐渐成长为市场的主力消费群

  体,追求更轻便、高端、时尚的个性化服饰,而锦纶6自身的性能又非常优异,极大的满足了日渐增长差异化需求。另外,作为锦纶丝主要消费场景的户外运动市场正蓬勃兴起,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国家大力推广全民参与冰雪运动,《冰雪运动发展规划》提出至2025年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未来耐高寒、高强度的户外服用锦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展望未来,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锦纶6产销量均有望实现稳步提升,而成本端瓶颈正被逐步打破,双重利好将极大激发需求,为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PA6行业预期将实现持续较迅速增加。我国聚酰胺66(PA66)主要使用在于工程塑料和纺丝,工程塑料主要使用在汽车、电器、机械、扎带等领域,纺丝用于帘子布、气囊布等领域,因其在聚酰胺材料中有较高的熔点,同PA6相比,更大范围的应用于需要有抗冲击能力和高强度要求的产品。从全球供给来看,除中国以外的PA66年产能约为300万吨,其中英威达产能约占70%,其余大多分布在在奥升德、索尔维、杜邦、巴斯夫以及旭化成等几家企业手中。国内PA66年产能不足100万吨,除了河南神马等少数企业有配套生产己二胺的装置外,其余企业均需要外采己二胺才能生产PA66。从国内下游需求来看,我国PA66是个进口依赖度比较高的产品。据海关统计,每年我国进口PA66接近30万吨,占我国消费量的一半还要多。随着我们国家汽车行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步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在轻量化和环保节能的趋势下,汽车行业对PA66的需求也呈现出一直上升的势头,PA66面临着慢慢的变大的供需缺口。综上所述,在进口依赖度高、供需缺口慢慢的变大的情况下,我国PA66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巨大。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我国己二腈生产技术有望在2022年内获得突破,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预计国内PA66行业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爆发。此外,我国是全球第一纺织大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的50%以上。随着人均纤维消费量持续不断的增加,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废旧纺织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对节约世界资源、减污降碳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是有效补充我国纺织工业原材料供应、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循环利用能力大幅度的提高,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生产者和消费的人循环利用意识显著提升,高值化利用途径继续扩展,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30%,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300万吨。因此,推动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利用的关键技术攻坚和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包含突破涤纶、锦纶化学法再生技术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技术,将成为化纤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课题,也是新商机。

  根据麦肯锡报道,如果塑料需求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30年,全球塑料废物量将从2016年的每年2.6亿吨增加到每年4.6亿吨,使已经很严重的环境问题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报告预测,到2030年,多达三分之一的塑料需求将由以前使用过的塑料生产来满足,而不是由“原始”的石油和天然气原料来满足,届时全世界50%的塑料可以被重复使用或回收,是当今塑料回收率的四倍,这将创造巨大的商业机会。2018年,欧盟发布《欧洲塑料战略》。“欧盟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则作为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支持、加强和加快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塑料垃圾,其原则是“提高塑料回收的经济性和质量”。此外,该计划提出了重要的里程碑目标,到2030年,所有投放欧盟市场的塑料包装必须可重复使用或以高值化方式回收。考虑到完成以上描述的目标,塑料的闭环回收获得支持,即将消费后食品包装回收(消费后回收PCR)制成新的食品包装材料。近年来,食品级rPET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已被广泛接受,食品级rPET需求大幅度的增加,有分析师预计,到2030年,食品级rPET需求量开始上涨将是当下的10-15倍。亚洲大部分地区,食品接触材料使用再生塑料都受到严格限制。由于缺少像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类似的“食品等级”定义和监督管理的机构,限制了rPET的交易和增长。日本是唯一一个对食品级再生塑料有监管框架的亚洲国家。不过,现在整个亚洲对于食品接触再生塑料的接受度似乎出现了新的转机:2020年,韩国食品和药物安全部修订法律,允许在食品接触材料中使用rPET;泰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也启动了审查程序,考虑在食品接触材料中使用rPET和rHDPE。2021年9月,印度政府还修订了《塑料垃圾管理规则》,允许在食品包装中使用再生塑料。事实上,亚洲大多数主要国家和地区的PET塑料瓶回收率很高,如中国和印度的回收率均超过了80%。因此,未来亚洲的rPET资源足以满足需求。与原生聚酯相比,rPET更依赖于本土回收和采购。随着亚洲各地不断涌现新的企业产能需求,出口到欧美的瓶片量将减少,而欧美对rPET的需求却在一直增长。受此影响,亚洲正逐渐汇聚全球rPET产业资源,逐步成为行业资源配置及发展的中心。

  然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包装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现行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法规都没有对食品接触再生塑料做出明确规定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与市场准入。“十三五期间”中国塑料废弃物年产生量已超越6000万吨,其中除材料化利用和能源化利用外,剩余的基本通过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填埋的方式处置,给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一定挑战。考虑到全国垃圾分类的逐步实施以及耐用品(如电器电子科技类产品、汽车、建材等)废塑料的报废量持续增加,另外原料价格重心预计走高,提

  振部分再生塑料加工公司生产积极性,预计2022中国废塑料回收量同比增长10.5%到2100万吨。其中再生rPET是我国废塑料回收的最大组成部分,占比28%。研究发现,以欧洲主导的领先的PET瓶回收技术是闭环回收、即瓶对瓶回收。而中国塑料回收企业普遍采用的PET瓶回收技术是开环回收,即瓶对纤维制品。开环回收被认为是降级循环,因为PET的价值和质量均会随着回收过程持续下降。在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和资源利用率方面,闭环回收的性能均优于开环回收。如果采取闭环回收技术,PET在最终报废处理钱可以平局回收5次,而使用开环回收只能回收1次。因此,闭环回收大大延长了PET材料的使用寿命。目前,随着我国PET瓶回收技术的发展,闭环回收将成为未来中国PET瓶回收的主流技术。近年来,国家为推动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建议、法规,以及塑料回收再生的指导方针。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保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预示着中国的塑料回收战略的正式启动。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再次提出《“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提及“鼓励塑料废弃物同级化、高附加值利用”以期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也正在对回收食品接触材料进行调研,并启动风险评估方法。可以预见,未来国家对食品接触再生塑料的逐步认可,将会使我国成为全球塑料循环利用得主要参与国,给全球rPET市场带来巨大影响。

  据统计,聚酯行业全球市场需求每年保持在5%的增速,其中聚酯瓶片、功能性涤纶工业丝、等领域更是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是优质高成长的细分领域。

  聚酯瓶片是环保高分子聚酯材料,具有无毒、无味、透明度高、强度高、阻隔性高、韧性好、可塑性好等特性,通常以瓶片的形式进行销售,由下游包装企业加工成为PET瓶胚、片材等,在软饮料、乳制品、酒类、食用油、调味品、日化、电子产品、医疗医药、现场制作饮品、生鲜果蔬等领域具有广泛用途及良好的应用前景。2020年全球瓶级PET市场需求约为2,876万吨,同比增长10.07%,继续保持近年来的高增速。从2015年开始,全球瓶级PET市场需求呈现出加速增长趋势,显示出瓶级PET作为新型的环保性包装材料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在全球瓶级PET产能分布方面,目前产能主要分布在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其中,2020年全球瓶级PET产能分布,中国、北美、欧盟、中东和非洲、北亚、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南美洲、欧洲其他的产能分别35%、14%、10%、9%、8%、7%、7%、5%、5%。未来几年内,世界范围内的瓶级PET新/扩建项目仍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从而推动亚太地区瓶级PET产能的进一步扩大。

  我国自2017年以来,以万凯新材301216)、华润材料301090)为代表的国内厂商积极利用全球瓶级PET市场的机遇进行产能扩张。2021年华润材料(301090)、2022年万凯新材(301216)先后登陆资本市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21年食品级PET供应有所受限、软饮料等基础需求增长稳定、出口和新型应用领域需求大幅增长,行业整体供需格局持续向好,全年行业价格逐步修复、加工费良好运行。展望2022年,中国新增产能预计仅有重庆万凯二期60万吨,在国内需求和出口的持续增长背景下,预计行业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抬升,但需求端新型应用领域快速增长、软饮料等传统应用领域和出口市场的稳步增长,行业需求增速将进一步领先于供给增速,预计全年供应量1139万吨,需求量1343万吨,供应缺口将达到204万吨,行业供需结构和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向好。

  涤纶工业丝是指具有高强、高模量、耐磨、低收缩等性能的功能性聚酯长丝。其中,高模低收缩型涤纶工业丝由于具有断裂强度大、弹性模量高、延伸率低、耐冲击性好等优良性能,在轮胎和机械橡胶制品中有逐步取代普通标准型涤纶工业丝的趋势。全球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全球车用涤纶工业长丝的需求持续增长。车用高模低收缩丝基于轮胎更换周期的考虑,其需求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增汽车产量以及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而引致的轮胎需求;安全带丝和安全气囊丝主要应用于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生产制造,由于安全带、安全气囊的更换频率较低,其需求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增汽车产量。机遇与挑战下,国内涌现了一批具备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在2021年疫情考验下国际竞争力初步显现,未来在“内循环”与“双循环”新格局趋势下,优秀龙头企业纷纷制定并实施规模扩张战略。例如,恒力集团(恒力石化600346)600346)于2020年11月发布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在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建设年产100万吨高性能工业丝智能化超级工厂项目和新型纤维研发中心,规模全球最大,智能化水平全球最高。2021年,恒力化纤年产20万吨工业纤维项目当前已全面投产。此外,恒力石化位于苏州本部的年产140万吨工业丝新项目当前也处于项目规划阶段,后续将启动建设。恒力石化的上游炼化、乙烯项目优势明显,中游PTA业务竞争优势不断强化,给其做长、做深和做精下游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提供了优势条件,也为其进一步扩张涤纶工业丝规模、提升在该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强劲支撑。

  中国化纤行业正处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绿色、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绿色制造可以摆脱对石化资源这种不可再生原料的依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化纤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有助于从源头推动纺织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随着“绿色生活,从纤维开始”的消费理念不断推进,绿色纤维成为行业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化纤行业从2016年就推出了“绿色纤维标志”,认证产品覆盖再生聚酯、Lyocell纤维、壳聚糖纤维、PTT纤维、原液着色纤维等。其中,Lyocell纤维作为生物基化学纤维、新型纤维素纤维,被誉为人造纤维“皇冠上的明珠”,其原材料来自于植物,可实现生物降解。除了更高的环保价值外,这些纤维还具突出功能优势,包括亲肤性、持久柔软性、丝滑性、增强透气性和保色性等,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绿色制造重点发展方向、《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中的重点课题,也是化纤行业绿色制造重点发展的三大绿色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中的核心品种。推进Lyocell纤维核心技术国产化成为了推动化纤行业乃至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2021年6月1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及《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政策导向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推进行业“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

  化纤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不断进化,化纤头部企业智能化装备应用初步实现“机器换人”,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实现“智能化联动”,内外系统协同联动实现数据“精准化传输”,智能仓储系统实现“无人化作业”,在线检测监测实现“精益化管理”等等,这些均有效支撑企业向上拓展产业链、横向打通供应与物流链,向下延伸金融与服务链,助力塑造化纤产业集群新模式,而正由于化纤行业具有集中度非常高的特殊性,在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互联互通的全产业链智能制造方面拥有先天优势,也将为行业拓展存量市场智能化升级改造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2021年全球疫情迅猛发展,经历多轮反弹,在经济救助政策的刺激下,全球经济强劲复苏,但受疫情反弹和供应瓶颈的影响,增长势头在下半年有所放缓。2021年全球经济继续从2020年疫情冲击下的低点复苏,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防疫封锁政策更为灵活,经济开放程度持续改善,需求受到较好提振,叠加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追加财政支持政策,进一步推升了全球需求共振。2021年,我国经济总体上表现出较好的复苏态势,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位于前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取得了新的成效。

  2021年,我国化纤行业进入后疫情时代的恢复阶段,整体表现出价格涨、利润增、库存稳的局面,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内外需求回暖,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化纤行业发展与“双循环”、消费升级、能耗“双控”、产业安全等相伴而行,行业运行呈现出可喜的特点: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行业供需格局改善;随着炼化一体化发展,产业链配套更趋完善,产业链利润分配更趋均衡;一体化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行业产品开发持续加强,产品的差异化和高品质已能够满足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因此,国内新材料、绿色材料等“补短板”领域、需求导向的高端替代材料领域和以煤化工为代表的“提效率”领域将长期受益。公司的新材料及合成材料业务,不仅在聚酰胺及功能性聚酯等主要领域的项目开展情况稳健,新增合同额保持较快增长。公司开拓以煤制化纤原料配套发展己内酰胺、聚酰胺产业链一体化战略已初见成效,并斩获里程碑项目订单。公司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业务,受益于亚洲塑料回收市场的发展,食品级再生聚酯业绩具备长期成长性。公司看准国内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前景,率先落地万吨级化学法再生锦纶示范项目,对再生业务将产生持续积极影响。报告期内,公司2021年上半年虽然受到疫情阶段性影响,但进入下半年后业务整体恢复正常,第三、第四季度经营指标均实现同比增长,从而保障了公司全年各项经营活动指标的平稳,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84042.7万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9028.39万元。报告期内,公司累计在手订单总额连续三年增长,突破至39.24亿元,订单充足为公司后续业绩持续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未来十年,对中国而言是关键的十年。外有中美贸易摩擦,内有转型的压力,需要抓住消费升级的战略窗口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门槛。新经济是中国未来趋势,新经济在目前格局下需要跟两个行业结合,一个是消费升级、第二是进口替代。

  公司已经通过近几年的战略布局,成功切入聚酰胺6上游产业链,充分抓住机遇,积极挖掘CPL-PA6产业链一体化的项目建设机会,从原料端引领产业链价值提升。公司持续巩固创新基础,发挥理论研究、工程研发、成果转化体系优势,推出连续的PA6/66纺丝-SSP技术路线,有效提升高端锦纶长丝性能和品质稳定性,促进国内优质锦纶6/66产品供给。公司立足于聚酰胺聚合、纺丝产业环节的技术及市场优势,在PA66产业链上下游已经形成自有核心技术解决方案布局。公司将积极把握国产己二腈突破的行业拐点,加快PA66聚合、纺丝成套技术推广力度。聚酰胺6/66下游需求差别化、高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将带动上游切片领域的差别化竞争,也将为公司打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报告期内,公司与聚合顺605166)(605166)子公司山东聚合顺鲁化新材料有限公司签署了高品质聚酰胺6聚合项目,合同金额2.25亿元人民币,占公司2020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25.70%。本项目的实施将推动双方从煤化工到高端、差别化尼龙产品的一体化发展战略,行业中以聚合顺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正积极投资从原料端到产品端的全产业链配套布局,行业产业链一体化竞争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报告期内,公司与潞宝集团签订了己内酰胺产品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合同,打造以焦化苯合成己内酰胺,到聚合、纺丝产业链一体化的煤制化纤转型升级新增长点,助力推动我国聚酰胺行业原料供给结构优化,拓宽多功能、高品质、差别化纤维日益增长的后道应用需求,对聚酰胺行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项目是国内首例以煤基原料生产锦纶的全产业链样板工程。公司基于产业链一体化要求统筹规划,满足潞宝集团发展下游高性能纤维、工程塑料等应用领域提出的对煤基己内酰胺产品性能的新要求,提高产品稳定性、一致性、适用性等综合性能水平,达到增产提质的双重目标,对于煤炭行业再生资源回收产业的发展有很强示范价值。

  受益于产业升级、双循环拉动消费市场等国内政策大环境的驱动,公司功能性聚酯新增合同额实现增长。在原生聚酯瓶片行业,在消费升级和健康风尚的驱动下,我国瓶装水人均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尤其是功能性饮料和无糖饮料的市场份额增速较快。在全球供应链受阻背景下,中国外贸用表现出强大韧性,聚酯瓶片作为刚需消费品,出口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以上因素有力拉动了国内企业对聚酯瓶片行业的投资。在功能性聚酯工业丝行业,安全带和轮胎为主要下游应用的车用丝的占比可以达到40%,工业丝行业与汽车行业发展息息相关涤纶工业丝产品将受益于汽车行业景气度回升。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Polymetrix与江苏兴业塑化有限公司签署的食品级聚酯(PET)瓶片--SSP项目合同,合同金额约合16548万元人民币,占公司2020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额的18.90%。该项目使用Polymetrix全新的EcoSphereTM工艺,单线t/d,为全球最高单线产能。项目的成功实施,再次印证 Ploymetrix在食品级聚酯瓶片-SSP领域技术先进性,得到领域内龙头企业的充分认证,并进一步巩固其技术全球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Polymetrix还与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恒力化纤”)签署了高性能工业纤维聚酯(PET)-SSP项目合同,合同金额约合10411万元人民币,占公司2020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11.89%。

  2、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业务先抑后扬,再生聚酯(rPET)新签订单快速增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贸易遭遇“寒流”,世界产业链重启速度明显滞后于中国产业链,使得公司以境外市场为主的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业务在报告期受到了阶段性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业务实现收入约30125.8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5.66%,但值得关注的是,主要受益于再生rPET工艺解决方案竞争力和经营质量提高,板块业务毛利率大幅提升至40.65%,比上年同期增加19.61%。公司控股子公司Polymetrix率先在国际上提供了年产万吨级“瓶对瓶”再生rPET工艺解决方案,可以满足欧盟EFSA、美国FDA等国际主要食品安全认证要求,实现PET同等级复用的闭环回收,在食品包装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中具有突出价值,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居于领先地位。伴随报告期内世界经济整体改善,公司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业务2021年新增合同总额也顺利恢复至疫情前高点,合计约23080.9万元。截至2022年1季度末,公司2022年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业务新签合同额已经打破2021全年新增合同额水平,合计约26186.4万元,进一步佐证行业加速发展趋势。

  报告期内,公司与台华新材603055)旗下子公司浙江嘉华签署了化学法循环再生尼龙材料项目,该项目系公司基于国际高端再生尼龙材料行业前沿发展趋势的重要布局,采用业界首创的针对锦纶面料(尼龙)的万吨级以上化学法再生尼龙纤维系统解决方案,将锦纶生产过程中的废丝、废料块、边角料等经过化学法解聚得到己内酰胺单体,利用己内酰胺重新聚合得到高品质纺丝级切片,后经熔融纺丝制备各种规格再生锦纶纤维,真正意义上实现锦纶纤维高值化循环使用的闭环回收。随国内外加大对纺织面料回收的政策力度,且国际知名服装品牌也相继推出100%再生面料使用的时间表,再生化纤材料正成为全球化纤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项目的成功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公司的循环再生技术体系,积累样板工程案例,进而确立围绕SSP塑料再生技术、化纤纯化学法再生技术,覆盖rPET、rPA、rPP等再生聚合物材料领域的系列成套工艺解决方案的战略布局,为公司顺应国内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促进与国内绿色制造行业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公司与浙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探索和拓展低碳场景的创新应用;共同为项目工程化提供各自的技术支持;共同探索在塑料循环利用领域开展项目合作投资,推动国内食品接触材料的规范回收和安全使用标准,推进食品接触材料可持续发展等;报告期内,公司与英科再生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共同探索在塑料循环利用领域开展关键技术装备及工艺开发合作,联合打造更加规模、高效、安全的再生塑料系统级解决方案,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实现产业互动和互利共赢,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工业AI集成应用解决方案业务持续受疫情影响,国际联合研发条件受限。报告期内,公司克服困难,完成了全系产品在化纤龙头公司制作线的现场测试并顺利验收,为2022年展开产品销售打下重要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工业AI集成应用解决方案业务实现收入约5012.6万元,比上年同期上涨2.47%,保持平稳。随着化纤龙头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行业智能制造应用效果逐步显现。近年来,化纤重点企业正逐步打造主数据、实时数据、应用程序、标识解析、管理信息系统,商务智能一体化继承的企业数字化平台,并对于加大智能装备相关投入意愿强烈,展现出迫切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需求。公司依托掌握的行业专业工业知识、工艺机理原理等核心Know-How,正逐步将工艺封装成面向行业的微服务工业APP,配合公司提供的智能机器人以及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形成与核心生产机台系统直连,设备间自主协作的闭环控制体系。公司发挥覆盖企业全生产价值链的“一站式”整体移交模式,将智能化产品投放与项目进程有机结合,自新项目伊始,统一规划、设计、集成、调试安装,为客户带来更好的应用效果,实现效益快速增长。

  在化工领域,合成高分子材料中“材料”一词代表的就是“性能”,高分子结构决定性能,性能决定用途。同种高分子材料,不同的分子量和粘度指标,使其应用于“塑料”、“纤维”、“橡胶”等领域。成纤聚合物是能制成纤维的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其中聚酯、聚酰胺占成纤聚合物总产能的90%,高性能成纤聚合物还包括如碳纤维、芳纶、聚酰亚胺等。公司长期从事成纤聚合物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的研发,是该领域享有与国际技术提供商同等声誉的知名品牌,获得了业内生产企业的广泛认可与信任。公司连续多年在聚酰胺聚合、纺丝领域工程量全国领先并与行业内排名靠前的多家化纤企业长期友好合作,奠定了公司坚实稳定的客户群体和市场口碑。

  公司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内的多项技术大奖。作为公司技术领头人的刘迪董事长个人也获得了包括“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全国化纤行业“十二五”领军人物奖,第二届“杰出工程师奖”等奖项。刘迪是我国成纤聚合物技术领军人物,参与了1980年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合成纤维研究所筹建,该所作为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合作建立的研究机构,承担了高分子材料聚合、纺丝及高性能纤维、特种纤维等系列技术攻坚任务。刘迪于1997年-1999年任职于北京吉玛三联纺织化工工程有限公司,担任董事及销售总经理,亲力亲为的推动并促成了1998年仪征化纤涤纶(聚酯)9万吨长丝直纺项目,也是首个技术嫁接项目,并代表技术提供方吉玛公司签约,为后续涤纶国产化技术大发展奠定基础。此后,刘迪于1999年成立三联虹普,带领研发团队打破锦纶的技术封锁,形成的聚合、纺丝成套技术已覆盖国内80%的产能,引领聚酰胺行业从2000年的30万吨/年产能增长至2019年的380万吨/年,发展成为我国第二大化纤品种。

  公司控股子公司Polymetrix成立已经近40年,是固相增粘(SSP)专业技术服务商。SSP技术是提升聚合物材料性能的核心技术,应用在聚酯、PBT、PA、PC等材料的热升级过程中,最终产品广泛使用在食品包装、工业丝和功能性服装等消费市场。Polymetrix在品牌和渠道方面享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其新技术EcoSphereSSP已成功应用于目前世界最大的聚酯生产工程。在原生聚酯(vPET)切片领域,Polymetrix与德国巴斯夫、韩国乐天、印度Reliance等国际聚合物巨头有过多起成功项目合作经验,并获得了可口可乐、雀巢、达能等世界级食品饮料企业食品级包装材料安全资质认证;与国内仪征化纤、三房巷600370)、恒力、重庆万凯、恒逸等化纤龙头企业也进行过多次合作,在国内外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关系。在再生聚酯(rPET)领域,Polymetrix于2018年与法国Veolia集团合作建设了业界首条年产万吨级的食品级再生PET全流程生产线,该项目最终品牌拥有及产品使用方是法国达能集团;公司于2019年与Envases集团墨西哥公司合作建设全球首条年产5万吨级的rPET-SSP生产线,最终产品

  直销北美市场。Polymetrix已经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掌握从废旧瓶子-分拣-清洗-SSP-再生食品级聚酯瓶片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公司,在食品级再生聚酯市场上占据龙头地位,全球市占率达到40%。

  公司核心技术集中在聚合反应工程学领域,主要提供高分子材料工艺解决方案。聚合反应工程是以小试放大到工业规模的聚合过程为对象,以聚合动力学和聚合物系传递为基础,进行聚合反应器特性的分析和放大设计、聚合过程反应规划和技术开发等应用型基础研究。近年来,公司在成纤聚合物其它材料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并取得样板项目商用落地,标志着公司发展实质性已经进入全新阶段。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及外延并购等方式,不断拓展工艺技术服务领域,从聚酰胺6到聚酰胺66、聚碳酸酯(PC)、再生聚酯、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并将沿着新材料、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等国际前沿技术方向持续发展,充分验证了公司在聚合工艺技术研究及工程化放大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聚合物工艺技术研发能力分析:①成套工艺研发优势:工艺包(成套技术包)是化工生产的核心,最优化的工艺包决定产品的竞争力。工艺包编制在发达国家先进工业体系中是一种专业的工程化技术研发方法。工艺包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涉及到多个专业、不同学科,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一般来讲,工艺包开发及设计主要由研发、化工工艺、工艺系统、分析化验、自控、材料、安全卫生、环保等专业共同完成。公司核心团队具备成熟的工艺包编制素养,积累了大量基础物性及工艺原理,可以在工程化技术研发前期清晰界定多专业技术边界,定义研发核心与技术难点,规避研发失败风险。得益于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公司获得越来越多要约研发项目,跨技术领域拓展持续加速。

  ②关键装备集成优势:国际化采购的供应商体系是支撑项目实施的关键因素,往往核心设备无法采购成为制约技术实现的重要原因。国际化非标准设备采购不只需要渠道情报、国际信誉背书,更注重购买方的知识产权所属权。通常情况,购买方需要提供完备的工艺参数要求且专利归属权清晰,非标设备厂商才会接受订单,因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包成为重中之重。

  ③工程化系统集成优势:公司核心技术溢价来源于专利专有技术转让价值,公司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生产线,并以最终产品质量作为项目验收标准,有别于与国内传统工程总承包以设备联动开车为验收标准,具备更强竞争力和附加值。

  公司在推进行业工业互联网发展方面,不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了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并于行业内率先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实施路线及配套解决方案,确立了公司在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作用。

  公司与世界顶尖化纤设备制造商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共同成立控股子公司三联虹普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三联数据”),致力于携手开拓化纤行业智能制造新市场。基于双方长达18年的战略合作基础,发挥各自在化纤行业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围绕智能制造产业升级中智能化硬件(专业机器人研发与厂区自动化集成)及数字化软件(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发)两大主线,为化纤全领域的新增和存量产能提供专业定制化解决方案服务。

  公司与华为云战略合作,打造了化纤行业首个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化纤工业智能体解决方案V1.0”,旨在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工业互联网“端-边-云”协同计算模式有机融入化纤行业核心装备及产线,搭建人机业务闭环,推动化纤产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公司的智能体解决方案,能够实现实时接入全球超过10万台套高价值、精密复杂的化纤生产设备的在线生产数据,适配化纤行业80%以上大、中、小型企业。方案提供“1柜+1屏+1平台+N应用”的软硬一体产品组合,构建了化纤产业链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连续、高速、高效、数据自动采集与智能分析优化的绿色生产系统,实现工厂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排放等信息数字化采集监控,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复杂工艺场景分析,形成落地的工程设计与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工厂能效、水效、资源利用率等绿色制造水平。

  公司是典型的轻资产技术驱动型商业模式,核心技术人员引进与培养一直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期内,公司施行的员工股票期权及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三期成功行权及解除限售,员工获得了很好的股权收益,充分体现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相结合的激励效果,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

  2021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中国经济也实现了持续恢复发展,经济增速居全球前列。公司合成高分子材料业务所覆盖的聚酰胺和聚酯行业新增产能平稳增长,2021年化纤行业运行情况逐步修复,运行质量指标较2020年明显好转,企业效益情况好转带动投资信心逐步恢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化纤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加31.8%。行业企业积极围绕技术装备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和区域布局调整开展投资活动,固定资产投资额两年平均增速3.1%,投资规模已超过疫情前水平。报告期内,民营大型炼化一体化的优势已逐渐凸显,不仅体现在业绩增长,更体现在长期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从综合竞争力来看,民营炼化一体化在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原料的议价能力也将同步得到强化。从产出品的结构上是“能芳则芳、能烯则烯”,丰富了产品结构。基础化工原料宽松也对发展下游高性能材料各细分品种均提供良好支撑。与大型聚酯企业沿产业链向上游发展炼化一体化对比,聚酰胺6/66行业仍处于成长期,技术进步空间大。其中,聚酰胺6行业集中度逐年提高,正在形成从原料到纤维的“一体化”投资新模式,不仅提高单线产能规模,还削减物流及中间环节费用,促使新建产能的单位投资成本大幅优化,为行业新进者创造明显后发优势。头部效应也符合化纤及原料行业发展整体趋势,“品质+规模”铸就品牌将成为聚酰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受益于国内纺织品行业的持续发展和锦纶行业不断扩张成长,国内PA6切片的需求高速增长,高端差异化是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汽车业、电子机械业,食品包装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PA6工程塑料和薄膜级切片的高速发展,使国内对PA6切片的总需求量近年维持稳步增长,2010-2020年复合增长达到9.3%,消费总量至2020年已经升至402.5万吨的历史高点。此外,聚酰胺66行业原料己二腈国产化迎来转机,内外资都在积极扩产。一方面,英威达在上海投建40万吨/年己二腈生产工厂;另一方面,卡脖子上游原料己二腈制备上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天辰齐翔、华峰、神马等国内企业纷纷投建己二腈项目,国产己二腈产业化在即。原料突破,聚酰胺66全产业链结构调整将带来更大的进口替代空间,整体成本价格有望存在较大幅度下降,也将进一步打开PA66的应用和需求空间,国内PA66行业或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发布的报告,1950年至2017年期间全球累计生产的约92亿吨塑料中,约有70亿吨成为塑料废弃物,塑料的回收率不到10%。全世界塑料废物年产生量约为3亿吨左右,大量的塑料废物进入土壤和海洋,最终形成白色污染,给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威胁。塑料污染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报告期内,欧盟批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塑料包装税”,其中,英国从2022年4月1日起,正式开始对数量超过10吨、再生塑料使用比例不足30%的塑料包装和产品征收塑料包装税,税率为200英镑/吨。塑料包装税的出台有利于PCR塑料使用,促使更多企业积极兑现可持续包装使用承诺。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提出《关于逐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提及“鼓励塑料废弃物同级化、高的附加价值利用”以期快速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针对一次性塑料制品不断出台法律法规以对应对塑料污染,将加速再生塑料行业发展。

  (一)公司是国际先进的聚酰胺6/66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技术突破驱动原料跨越发展

  公司在聚酰胺6/66材料聚合和纺丝领域的技术、品牌和渠道方面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基于二十余年的行业积累,公司取得了以基础工艺研究与高质量装备开发深度融合的系列化成套关键技术,并在行业内被广泛验证。公司成功承接多期聚酰胺6/66聚合或纺丝项目,装置验收通过率100%,工艺技术稳定性强,产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良的工程业绩树立了公司领先的行业品牌。公司主营业务聚酰胺工程技术服务覆盖了聚酰胺全产业链,在国内高品质聚酰胺聚合和纺丝技术服务领域占绝对优势地位。公司贯彻国家制定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主题,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持续在聚酰胺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等前沿领域方向投入研发,并取得连读的锦纶6/66纺丝-SSP工艺路线、煤制化纤原料工艺路线、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锦纶化学法再生)工艺路线、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等业务新突破。

  公司为顺应客户对项目全过程综合一体化服务的需求,更为拓展业务范围、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创造更大的营业收入,公司基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范围的价值链分析,立足自身工艺专长,不断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前后两端进行纵向延伸。公司突出技术研发导向型的商业模式特点,不仅以市场和顾客需求为导向,而且能主动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服务价值,使客户获得超预期的增值服务,不断提升方案咨询和研发设计阶段的高知识、高技术含量,创造更高利润率条件。同时为避免单一行业的周期性影响,公司将持续关注国际市场专业技术领域的动态,通过联合兼并、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手段,在现有核心业务领域的基础上,逐渐从单一行业横向拓展到其他行业领域,降低经营风险;另外,为避免单一性区域限制和客户的全球

  化需求,公司实施了国际化战略。通过上述三种业务拓展方式,公司逐渐演变成为综合性国际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世界先进的合成高分子材料、新材料及可再生材料生产工艺技术解决方案,为客户赢得长期利益。

  (二)公司掌握全球领先的固相聚合(SSP)超净技术,废旧纺织品再生迎突破

  公司控股子公司瑞士Polymetrix是全球固相聚合(SSP)技术引领者,其专有技术聚焦为松散物料的热态加工提供完整的工艺解决方案。Polymetrix固相缩聚技术与世界广泛适用的连续聚合技术相结合,主要用于生产原生聚酯(vPET)、再生聚酯(rPET)、聚酰胺(PA6/66)、PBT以及其它聚合物。其中,Polymetrix提供的食品级SSP工艺解决方案的主要优势表现在精确与稳定的粘度,低残留量的乙醛,粉尘与低聚物以及瓶坏注塑所需的优化工艺特性等,此项技术又被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命名为Super-Clean超净技术。使用Polymetrix超净技术制造高纯度的瓶级vPET粒子转化成全球范围所有主要的饮料品牌商所用的PET瓶,其粒子的纯度符合所有发达国家与地区食品包装规定,并满足如可口可乐、雀巢、达能等世界级食品饮料企业食品级包装材料安全要求。1998年4月,Polymetrix(原名布勒、Buhler)超净技术在中国首次应用,成功助仪征化纤“白斯特”牌瓶级聚酯切片获得国外FDA/EEC质量认证证书,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这一质量认证的产品,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1999年2月,仪征化纤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同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获得向可口可乐提供原料瓶片资格的企业。2000年12月15日,仪征化纤又通过“百事可乐”认证,也使仪征化纤成为国内首家通过“可口可乐”公司及“百事可乐”公司产品双认证的企业。至此开始,Polymetrix先后与恒力、华润、万凯、三房巷、逸盛等国内化纤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有过多次项目合作的成功经验,成为推动我国在原生聚酯(vPET)切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提供商。此外,Polymetrix常期与德国巴斯夫、韩国乐天、印度Reliance等国际聚合物巨头。在原生聚酯(vPET)切片领域,国际市场占有率达90%。Polymetrix在再生聚酯(rPET)领域实现超净技术的跨领域复用,推出的“瓶到瓶”再生聚酯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了聚酯同等级回用的闭环循环,树立了年产万吨级高效再生聚酯回收工厂的国际标准。Polymetrix是全球首家为食品级再生聚酯生产企业提供从脏瓶子的清洗、挤压、SSP(固相增粘)到生产出干净食品级瓶子原料,包括设备采购、管理、安装到交付使用的一站式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市场占有率居国际领先地位。目前,Polymetrix在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地区共有多个执行中的再生聚酯工厂项目。值得关注的是,亚洲占全球塑料使用量约50%,Polymetrix在食品级再生聚酯(rPET)亚洲区的业务量逐年增加,公司也持续高度关注该项技术在国内的商用机会。

  报告期内,公司与浙江嘉华签订的循环再生尼龙材料项目合同,标志着公司在化学法化纤循环再生技术领域取得关键突破,并将率先取得样板工程落地。项目的成功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化纤再生生产技术及装备水平,同时也将完善公司在再生材料领域的技术布局,公司及控股子公司Polymetrix将形成包括物理化学法回收技术、化学法回收技术、覆盖rPET回收及rPA回收系统解决方案的完善的战略布局,为公司后续在塑料及纺织品循环再生经济领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三)公司持续投入生物基化纤关键技术研发,是国内首家Lyocell纤维工艺解决方案供应商

  公司凭借引领国内成纤聚合物工艺技术发展的专业研发能力,以及20余年工程实施经验积累的关键基数物性数据,通过多年持续研发投入取得了在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重大工艺技术突破,成功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局面,形成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产化大容量高效Lyocell纤维生产工艺技术,并成功签署了国内首条单线万吨的Lyocell纤维项目总承包合同,标志着公司开辟了绿色纤维前沿技术领域的全新成长空间。通过市场空间定量分析,以消费升级角度测算,如果仅满足高端纤维需求,Lyocell纤维潜在的需求量约为108万吨;如能满足高性价比的替代需求,则需求量可以放大到445万吨。2018年全球Lyocell纤维需求量约100万吨/年,并持续以每年16-18%增长率稳定上升。由此可见其背后的经济价值与拓展空间。与之相对的,国内Lyocell纤维市场尚未进入规模化阶段,推进自主可控的Lyocell纤维核心技术进步是化纤行业乃至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Lyocell纤维弥补了传统再生纤维素纤维强度低、湿模量低和耐碱性差的不足,将成为国内传统粘胶短纤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点方向。

  (四)公司发布化纤业界首个工业AI集成应用方案,推进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测试验证及销售

  工业互联网作为实体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趋势,公司近年来持续高度关注。化纤至纺织服装行业作为我国的民生产业,规模庞大,为公司智能化业务提供广阔前景。从行业角度看,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主要围绕数字化纤全流程生产技术、产业链智能生产追溯系统、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智能示范工厂和智能车间展开;紧密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变革产业价值模式,开创产业发展新思维。报告期内,在报告期内,公司自动化与智能化相关产品成功完成开发工作。受新冠疫情影响,控股子公司三联数据的日方管理人员及专家无法来华开展工作,但公司依然完成了全系产品在化纤龙头企

  业生产线的现场测试并顺利验收,为2022年展开产品营销售卖打下重要基础。公司将通过远程等多渠道大力推广智能机器人及化纤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实现跨合成纤维品种,跨企业的行业销售布局。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